笔记4

2024-09-29 01:32
2024-10-03 05:49
希尔兹《古代哲学导论》
总条目 46 最近时间 ↑

2024-10-03 05:49

  ①苏格控底对话:《欧绪弗洛篇》《申辩篇》《克里同篇》《阿尔西比亚德篇》《卡尔米德斯篇》《拉契斯篇》《吕西斯篇》《欧绪德莫篇》、大小《希比亚篇》《伊翁篇》《普罗秦戈控篇》《高尔吉亚篇》(最后两部是过渡性的,其中包括早期柏拉图对话的特征)。②柏拉图对话: A早期:《美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德罗篇》《巴门尼德》;B晚期:《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菲力布篇》《克里提亚篇》《智者篇》《政治家》《法篇》。

  苏格拉底对话的突出特征是:篇幅短、戏剧情节生动、贯穿着苏格拉底问答法、内容只关心道德问题、最终以困感结束对话。

  与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不仅拥有正面的主张,而且准备对这些主张进行长篇论述。他并不满足于与人进行问答式交谈。相反,他以一种建构的方式直接论证自己的正面主张和理论,这些主张和理论所涉及的范围也远远超过了苏格拉底主要关心的那些伦理事务。

2024-10-03 05:49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

  苏格拉底声称自己在分析上是无知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所发起的那些分析请求的正确答案。由于他的对话者通常也不能让他知道答案,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典型地以承认失败而告终,同时也乐观地强调:崭新的哲学努力或许能够收获更加丰富的哲学果实。然而,似乎并不存在对任何公认的成功案例的清晰记载。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主要是毁灭性的,而不是建构性的,尽管问答法本身并不蕴含这个特征。此外,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一个成功分析所应该具有的清晰而复杂的标准,但并没有将注意力转向认识论或形而上学,并没有将它们本身视为特殊的研究课题。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苏格拉底只关心与道德性质相关的问题,是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它们所具有的普遍的、定义性的特征的人。(”相反,同样也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评论,柏拉图则关心整个自然以及苏格拉底所未触及的形而上学问题。

2024-10-03 05:48

  甚至对于那些最为同情柏拉图观点的读者来说,这个主张都注定会使他们感到惊讶。我们的目标就在于引入柏拉图在持有这些主张时的动机和论证。我们也将开启,但仅仅是开启,评估这些论证可靠性的、令人着迷的进程。如果最终我们相信,这个进程确实是值得加入其中的,那么,怀特海对柏拉图卓越成就充满崇敬的那句评价,就至少因我们的作为而增加了相应的可信性。

2024-10-03 05:48

  然而,当柏拉图的认识论主张与某些大多数人认为是奢侈或极端的形而上学承诺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变得极富争议性。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先天知识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数学。他认为存在着一类先天的哲学知识,它们以类似于数学对象的对象为主题。他将这些对象称为形式。形式之于哲学,就像数之于算术、形之于几何。

  当我们发现了数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便发现了某些必然的、不可更改的事实。同理,当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时,我们也就把握了某些必然的事实。对于三角形而言,具有这些特征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或约定的事实。柏拉图认为,在同样的意义上,当我们知道了正义或美的本质时,我们便发现了关于正义本身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并不是约定的产物,并不相对于某一个时间或地点,它们是必然的。

2024-10-03 05:48

  理解柏拉图哲学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他的一对承诺,即:先天知识的可捍卫性以及他称为“形式”的抽象对象的存在。柏拉图并不是第一个认为人类有能力获得先天知识的哲学家。

  在他之前的巴门尼德当然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并且更加极端地认为先天知识穷尽了所有的人类知识。尽管柏拉图和巴门尼德一样,认为存在着先天知识,但对于先天知识的范围,前者并不接受后者那不加约束的预设。同时,柏拉图与那些在另一个方向上走向极端的当代哲学家也不属于同一阵营,因为他并不认为人类知识只限于后天的范围。相反,他将自己放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允许两种知识形式的存在。如果我们愿意允许某些形式的知识(比如说数学知识)是先天的,而某些其他形式的知识(比如说自然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则大多是后天的,那么,柏拉图的观点至少似乎是一个谦和的中间立场。

2024-10-02 19:03

第三章 柏拉图

2024-10-02 19:02

结论

  出现在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复杂、拥有超强说服力的角色。从一个狭义的方法论视角来说,有两个特征显得非常突出:
(1)苏格拉底对分析的冲动,这导致他对广泛的、值得人们拥有的道德属性提出“什么是F”这样的问题。
(2)他的问答法方法,及其成功的高标准。根据这些标准,一个哲学分析是成功的,仅当它是完全普遍的、单义的、在认识论上有作用的,且不仅仅是外延恰当的。

  如果他发现自己不能够满足这些高标准,他也从不会放弃尝试的努力。这是因为,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生存,而是生存得好”,生存得好意味着生存得高贵和正义。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以这种方式生存就要求承诺持续的理智探索,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指引,而是最具体的个人行动指导原则。正是出于这样的理由,他曾以其典型的坦率方式尖锐地指出“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024-10-02 19:02

审判和狱中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他主要是对于许多人所感受到的那种社会压力具有免疫力。在这个方面,他是一个非顺从主义者;清晰、尖锐地将自己与其同胞公民们区分开来,从不退缩、妥协。他审视其他公民的道德原则、促进他们的道德进步。在辩护词中,苏格拉底指出,他改进自己和他人的热情来自于神启,而他所从事的任务部分来源于一位专属于他个人的神灵的煽动,这个神经常和他交谈、给他许多负面的指引。同时,他也告诉我们,他之所以总是被驱使着质疑他人,主要是想理解德尔斐的阿波罗所做出的关于他的神谕的意义。

2024-10-02 19:01

  苏格拉底悖论:
1.意志软弱性。苏格拉底认为akrasia是不可能的,即在已经认定什么是更好行为的情况下,被快乐的欲望所征服而未能做他们认为是最好的行为。

2.德性的统一性。苏格拉底认为,当时的一些主要德性,如勇敢、虔敬、正义、节制、智慧,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统一体,这至少意味着某人不可能拥有其中一个德性而不具有其他德性。他认为,这几种德性其实是一种德性,而为了反对意志软弱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对于德性来说是充分的。

3.理智慎思的akrasia。苏格拉底认为,理智慎思的akrasia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着某些其他的原则蕴含了它的假,而这些原则是绝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他认为,如果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心理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同时也能够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那么他们就能够理解每个人所追求的善就是他们自己的快乐。

  只有当我们坚持认为,自己能够由于非认知性的软弱,或者具体而言被快乐所征服而去选择次优的行为方式时,苏格拉底的否定才是一个悖论。

  苏格拉底的认知主义意味着,认为我们在自己的选择面前是被动的,其实是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放纵的描述方式。

2024-10-02 19:01

苏格拉底式无知和苏格拉底式反讽

  正是当我们感觉困惑的时候,哲学的冲动才滋生出来。在这方面,苏格拉底式无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从事分析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而不是由于我们知道。 

  进而,认为苏格拉底是完全无知的这种主张与柏拉图对他的描绘是不相容的。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确实声称自己在分析的语境下是无知的。然而,他也将苏格拉底塑造为一个拥有许多深刻道德信条的人。它们如此深入地植根于他,管理着他的行为和性格。这些信条有时候只是一些常识,有时候却非常复杂,复杂到似乎甚至具有悖论的特征。

  苏格拉底悖论主要涉及知识和德性的关系,他的主张相当反直观,以至于我们将它们视为“苏格拉底悖论”。

  苏格拉底悖论并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悖论形式,它只是一个令人吃惊的论题,需要对我们的常识道德心理学持有某些修正性态度。

2024-10-02 19:00

10.如果欧绪弗洛的提议是正确的,我们就能够将6分析为6’:任意一个行为A是虔敬的,因为它拥有被神所喜爱这个性质。 
11.如果6’,那么A之“被神所喜爱”相对于它的“是虔敬的”就是解释上优先的。 
12.由于9,A之“被神所喜爱”不可能相对于它之“是虔敬的”在解释上是优先的。 
13.因此,6’并不是对于6的一个可被接受的分析。 
14.因此欧绪弗洛对于虔敬的提议是不正确的。

  这整个论证的关键在于解释优先性这个概念。在(EP-12)中,苏格拉底预设了他认为已在此论证的第一个阶段所建立起来的原则,即解释优先性是不对称的。以此预设为武装,苏格拉底就能够轻易地将欧绪弗洛的观点化为矛盾:欧绪弗洛同时认为“是虔敬的”在解释上优先于“是被神所喜爱的”,以及“是被神所喜爱的”在解释上优先于“是虔敬的”。它因此违背了解释优先性的不对称 原则。因此欧绪弗洛的分析是失败的。

2024-10-02 19:00

美诺和欧绪弗洛的失败

  欧绪弗洛问题(EP):
1.每当x被某个y所作用时,x就获得了被作用这个性质,因为y作用于它;并不是因为x是某个被作用的东西,从而y获得了作用某个东西这个性质。 
2.被喜爱是一种被作用的方式。 
3.因此,当x被喜爱时,x获得了被喜爱这个性质,因为某个y喜爱它;并不是因为x是某个被喜爱的东西,从而y获得了喜爱x这个性质。 
4.虔敬的行为被神所喜爱。 
5.因此虔敬的行为获得了被喜爱这个性质,因为某个东西,即神,喜爱它。
6.任何一个行为A是虔敬的,因为它拥有“是虔敬的” 这个性质。 
7.如果A同时是被神所喜爱的,那是因为A是虔敬的。 
8.如果 7,那么A之“是虔敬的”相对于它的“是被神所喜爱的”就是解释上优先的。 
9.因此,A之“是虔敬的”相对于它的“是被神所喜爱的”就是解释上优先的。 

2024-10-02 19:00

  总的来说,一个典型的苏格拉底问答包含以下六个步骤: 
1.苏格拉底提出这样一种形式的问题:什么是F这种属性?(什么是勇气?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 
2.被问者回答道:F这种属性是G。(勇气就是在战争中站稳脚跟。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且伤害敌人。美德就是获取好的事物的能力。) 
3.苏格拉底引出被问者的其他信念。(在战争中站稳脚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被恐惧吓呆了?帮助那些不正义的朋友是否是正义的?美德是否永远是正义的?难道一个人不能够通过非正义的方式获取好的东西吗?) 
4.苏格拉底向他的交谈者们表明他们的观点互相之间是不相容的。(不可能同时持有以下的观点,如:[a]美德就是获取美好事物;[b]有美德的行为总是正义的行为;[c]对美好事物的获取有时是不正义的。) 
5.苏格拉底的交谈者们意识到他们持有一个不相容的命 题集,因此必须放弃某些主张。他们几乎总是放弃最初对苏格拉底的那个回答。 
6.苏格拉底承认自己和他的对话者一样无知,并建议对所思考的道德属性的本质重新展开研究。

2024-10-02 19:00

第二章 苏格拉底

2024-10-02 12:00

如果我们偏爱先天辩护,与巴门尼德和芝诺站在一起,就会冒险持有某些听起来非常奇怪的结论。另一方面,我们很难知道,如何才能以一种非循环的方式对我们的后天方法提供一个后天辩护。这样的话,或许我们就只能与德谟克利特站在一起。我们的各个官能将相互争吵,争夺辩护上的最高权威。无论如何,若是没有普罗泰戈拉式相对主义所采取的那种朴素的、不充分的权宜之计,我们将发现自己仍在苦苦追寻着某种方法,它能够充分避免怀疑论,而又不需要彻底与现象世界断绝关系。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希腊化哲学家们都将依次接受这些挑战,并对它们做出回应。

  回应的策略不同,各自成功的程度也不同。而在同一时期,怀疑论也将带着复仇计划回归哲学舞台。

2024-10-02 12:00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和智者所带来的挑战

  普罗泰戈拉和其他智者给后来者留下了一个挑战。即便认为普罗泰戈拉未能最终确立他的尺度学说,我们也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并没有发现任何确凿的理由以拒绝这个学说。普罗泰戈拉奠基于原子论者。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或许会发现,普罗泰戈拉狡猾地回避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危险:怀疑论。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与自然主义者站在一起,反对神话主义者,那么,根据克塞诺芬尼所提出的要求,我们不仅应该对自己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具体解释提供辩护,而且还需要为我们所偏爱的解释框架本身,提供一个更为一般的辩护形式。这个框架是我们有意识地引入进来的,而且坚信它优于前人所持有的框架。

2024-10-02 10:43

  在此,有一种方式可供采取以帮助普罗泰戈拉。我们可以明确地限制(MDpos)中所涉及的命题的范围。我们可以认为,它并不包括数学或经验上可被判决的事实,而只包括道德事实。当我们在道德领域发生冲突的时候,某些人会认为并不存在一个事实以判断谁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策略在本质上其实产生了对尺度学说的负面表达的某种限定版本。然而重点在于,我们已经在此与普罗泰戈拉背道而驰了,因为他对任何这样的限定并不感兴趣。而且当我们提供这种限定时,我们有责任给出一个原则性的理由以支持它。如果我们认为,相对主义作为一个一般学说是应该被拒斥的,那么,上述理由就显然需要向我们表明这种想法是可以得到充分辩护的,即便它被限制在了某些研究领域中。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仅仅诉诸道德冲突这个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那些想要执行这种限定的人们欠着世界一个论证。

2024-10-02 10:43

  根据如此表述,(MDpos)是很难被人们接受的。如果在一所小学里,一个同学相信3+2=6,那么,我们认为她是错的,而她也将被老师所纠正。如果“对于S为真”仅仅指的是“被S信以为真”,那么(MDpos)显然就是毫无信息量的,它仅仅断言了如果S相信p,那么 S 相信p。人们希望相对主义所传达的信息比此要多。这是必须的,如果相对主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的话。

2024-10-02 10:42

  因此,尺度学说恰恰是从原子论者所关注的知觉多样性现象中得到了支持。然而,这个观点却进一步扩展到了另一个领域:道德。理解这种扩展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思考(CPA)的一个简单的变形。这个变体论证处理的是道德属性而非知觉属性,从而产生了一个支持普罗泰戈拉式相对主义的论证(APR): 
1.如果 S1 认为某个行为x具有属性F(如:安乐死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S2认为这个同样的行为x具有非-F这个属性(安乐死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许的),那么F和非-F都不是x自身所拥有的性质。 
2.在我们的认知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S1认为x具有属性F而S2认为x具有非-F这个属性。 
3.因此,道德属性并不属于行为本身。

  以此来看,尺度学说似乎是非常极端的。我们可以对其给予一个正面或负面的表述: 
( MDpos )对于任意命题p,如果S相信p,那么p对于S为真。(MDneg )对于任意命题p,如果S1相信p且S2相信非-p,那么不存在任何事实以判断S1正确还是S2正确。

2024-10-02 10:41

普罗泰戈拉和智者运动

  随着智者运动的到来,尤其是在其中最为有名、最令人敬仰的实践者普罗泰戈拉的倡导下,事情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极端的方向。尽管不存在什么东西将所有称为智者的人统一起来,也很难归纳出智者们所共同坚持的某一个特殊主张,然而,确实存在着一个被称为智者运动的松散的社会现象。

  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尺度学说认为,人类自身就是美丑、对错、实在和非实在的尺度或标准。普罗泰戈拉认为:“人类乃是之所以为是,非之所以为非的尺度。”简单来说认为,人类决定了对于自身而言的实在:在他们与世界相互作用之前,他们并不能发现世界所呈现的样式。至少就某些性质而言,这个观点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恰当的。普罗泰戈拉并不承认在表象背后存在着一个实在,相反,表象即实在。事物呈现于我是怎样的,对我来说它就是怎样的。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事物表象的实在性,或者直接认识这种实在性的能力。

2024-10-01 16:29

  在如此理解之下,原子论者通过摧毁某些元素而保留了表象中的某些其他元素。事实上确实存在着变化和多样性;但是所有的变化仅仅是变更而不是生成;而所有的多样性只是在虚空中运动的原子的多样性。我们确实在知觉这个世界;但是我们知觉产生的仅仅是“私生子”判断,它们将我们与实在中的存在切割开来。即便如此,理性还是能够发现什么才是真实的实在。然而,无论如何,德谟克利特对于心灵和感官,进而对于先天和后天知识之间的精巧的相互关系表达出了一种神秘的意识。

  在一个有趣的残篇中,他描述了感官向心灵的发问:“卑鄙的心灵,你从我们这里获取证据然后又推翻我们吗?我们的瓦解就是你的衰败。”这里,感官指出了心灵是从它们那里接收证据的。因此,心灵想要推翻感官权威的任何尝试,最终都将只是推翻心灵自身而已。巴门尼德非常清楚地想要推翻感官所提供的所有证据。对于德谟克利特这种自我批评式的指责,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在什么意义上,知觉相对性论证代表着心灵如此瓦解感官知觉可靠性的尝试?

2024-10-01 16:29

  这样的话,我们很自然会认为,S1和S2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客观的正确或错误:对他们来说,自己就是正确的。然而这正是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仅就事物所显现的那样而言,他们都是正确的,而非就事物自身实际所是而言,即独立于且先于我们的经验而言。如果每一个知觉者对于事物是如何显现的都是权威,并且被知觉的对象自身不可能客观地就是它们所显现的那样,朴素实在论就必须是错误的。用德谟克利特自己的话来说,知觉领域的事物在实在中将不可能一定是这样而非那样。事物的热和冷都是被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在一个残篇中,他区分了两类截然不同的判断,一类基于感官而另一类则基于理性的运作,他把前者称为“私生子”,只有后者才是合法的判断形式。“私生子判断”属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而理性的判断只关心原子和空无,原则上不受感官判断的影响。

2024-10-01 16:16

  关于知觉的朴素实在论认为,感觉性质就是被知觉对象的内在性质。甜这个性质就属于柠檬,红这个性质就属于车,温暖这个性质就属于泳池。朴素实在论认为,只需要通过与这些对象进行正常的接触,我们就能够经验到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性质。如果(CPA-1)是正确的,那么朴素实在论就是错误的。

  至少有一些理由让我们认为(CPA-1)确实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是朴素实在论者,我们显然就将认为,如果某个泳池对于主体S1来说是冷的,而对于S2来说是暖的,那么以下四种情况中就只有一种是必须成立的:
(1)S1是正确的,S2是错误的;
(2)S2是正确的,S1是错误的;
(3)他们都是正确的;
(4)他们都是错误的。
  很难支持(1)和(2)这两种可能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相对来说,S1或S2谁具有更加优越的地位。同时朴素实在论的立场也并不支持(4)这种可能性,即两者都是错误的。这样我们就只剩下(3),即他们都是正确的。然而,泳池自身如何可能既冷又不冷,即暖又不暖呢?这第三个可能性似乎导致了双重的自相矛盾。

2024-10-01 16:15

  (CPA-2)是很难被反驳的。如果某个人刚从桑拿中出来,泳池对她来说似乎是冷的。而如果另一个人刚从一个有空调的屋子里出来,泳池对于他来说也许就是温暖的。类似的,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个人来说是甜的东西,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是酸的。这显然是一个我们所认为的经验事实。也许一杯柠檬汁对于某个人来说是苦的,而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却是甜的。这种情况当某个知觉者在生病或者反常的情况下就会发生。然而,对于两个完全正常的健康人来说,这种情况也同样可能发生,只要他们拥有不同的参照系或者不同的感性能力。

  因此,如果(CPA-1)是真的,那么就可以得出(CPA-3)这个结论。

  为什么认为(CPA-1)是真的呢?如果将德谟克利特的整个论证,尤其是(CPA-1)这个前提,看作是对关于知觉的朴素实 在论的攻击,我们就能够最为容易地理解他的主张。

2024-10-01 16:07

  通过将这种不存在等同于空无,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就是在这个空无中运动的,它们的运动解释了我们在现象世界所经验到的各种变化。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显然拥有大小、形状和重量,通过这些性质,宏观层面的观察就得到了解释。

  德谟克利特用一个有力的论证来区分实在中的存在和约定的存在,这个论证在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出发,即:不同的人,在与同一个对象相互作用的时候,所做出的感觉经验报告是不同的。以此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被知觉的对象而言并不存在客观的事实。这就是知觉的约定性论证(Conventionality of Perception Argument,CPA):
1.如果 S1 将某个对象x知觉为F(如将一桶水知觉为温暖的)而S2将这个相同的x知觉为非-F(即这同一桶水是冷的),那么F和非 -F都不是x这个对象自身的性质。
2.在知觉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即S1将x知觉为F,而S2将x知觉为非-F
3.因此知觉性质就不是对象自身所拥有的性质。

2024-10-01 16:01

  他们提供了原子论以作为对巴门尼德一元论的补充:尽管现象世界并没有按照世界本身所是的那样表象这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之所以那样表象却是有充分理由的。现象世界源自于在空无中运动的原子间的不可知觉的相互作用。

  基于先天的理由,他同意巴门尼德的主张,即不可能存在从无而来的生成。因此,任何一个由生成而来的东西都是从某个已经存在的东西那里产生的。同时,任何一个丧失存在的东西,都将分解为某些东西而不是彻底的无。

  最终存在着基本的原子,它们是不可被分解的,因此永远不会生成也不会毁灭。每一个原子都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而是一个绝对的统一体。在某个方面,每一个原子都是一个微型的巴门尼德的“一”。

  然而,并非如巴门尼德所认为的那样,存在着一个包容一切的原子。原子论者认为,存在着不可数的原子,它们都在空无中运动。他们并没有直接真正地回应巴门尼德的论证,而是试图回避他的论证。首先,他们认可巴门尼德的主张,即如果变化和生成是真实的,那么就一定存在着“不存在”。通过主张变化的实在性将最终得出必须存在着不存在的结论。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

2024-10-01 16:00

德谟克利特和公元前5世纪的原子论

  对感官知觉来说什么才是直接明显的,这个问题随着公元前5世纪原子论的到来拥有了一个新的维度,并且也更加重要了。无论人们如何理解巴门尼德反对后天知识的论证,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它们的结论是不可信的:很难理解我们如何能够相信完全不存在多样性以及没有任何东西发生过变化这样的主张。

  巴门尼德如果愿意尝试解释为什么世界的表象与世界实际所是的样子如此的不同,那么他的这些主张或许至少显得不那么耸人听闻。然而,他并没有做过这方面的任何尝试。相反,我们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的只有他对那些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遵循他主张的人的严厉的、不妥协的斥责。在这方面,某些追寻他的哲学家们表现得要好得多。

  公元前5世纪的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都持有与巴门尼德相近的观点,他们都认为由科学和哲学所描述的世界截然不同于由常识和感官经验所描述的世界。同时,根据某些古代的记载,他们似乎很愿意去解释为什么在我们所知觉到的世界与我们应该相信的表象背后的世界会有如此的差距。

2024-10-01 07:04

  显然,存在着许多我们想要审视这个论证的地方。从(RT)和(BP)开始,大量的问题产生了。其他问题则使我们想要停下来,重新思考其他的一些前提,包括(AAC-2)和(AAC-4),关 于它们,我们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我们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讨论,因为存在着许多不等价的方式来挑战这些前提,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劣处。事实上,古代不同的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它们做出了回应,我们将会看到巴门尼德的论证是如何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回应的。这些论证都带来了令人惊奇而又具有高度价值的、积极的理论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它类似于来自埃利亚的另一个哲学家所提出的一系列论证。这个哲学家就是芝诺,他比巴门尼德稍微年轻一些,在古代被认为是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捍卫者。芝诺留给了我们四个关于运动的悖论,这四个悖论都由亚里士多德记载下来,每个悖论都产生了有趣的结论,即运动是不可能的。因此,芝诺可以被认为是巴门尼德主张的捍卫者,即我们不拥有后天的知识,因为如果我们甚至不能够知道任何一个东西运动的话,那么就很难依赖于我们的感官去知道任何东西。

2024-10-01 07:03

    他反对变化的论证如下(AAC):
1.不可能思考无。
2.只有可能思考无,才可能设想生成。
3.因此,不可能设想生成。
4.只有可能设想生成,才有可能设想变更。
5.由3:不可能设想生成。
6.因此不可能设想变更。
7.所有的变化,要么是生成的例证,要么是变更的例证。
8.如果知道存在着变化是可能的,那么至少必须可能设想生成和变更。
9.因此由3和6我们不可能知道存在着变化。

  如果这个论证是成功的,一个平行的论证就能够用来表明不可能存在多样性,因为多样性意味着我们要思考无,以区分不同的事物。加在一起,这些论证就能够得出巴门尼德的(AAPK-2),即我们不能够知道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如果我们接受(AAPK-2),那么,由于(AAPK-1)的合理性,即如果我们拥有任何后天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存在多样性和变化。巴门尼德似乎就能够合法的得出他的结论,即我们事实上不具有任何后天的知识。他也就能够实现先天对后天的胜利。

2024-10-01 06:35

  (BP)的内容多于(RT)。(BP)做出了两个断定:(1)对于任意存在的x,思考x是可能的:(2)对于任意能够被思考的x,x存在。从(BP)以及巴门尼德所主张的“‘无’不存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能思考无。

  以此为背景,巴门尼德就能够展开他对后天知识的攻击(AAPK)。他的论证分为两个步骤: 
1 如果我们有任何后天知识,那么我们就能知道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 
2.我们不能知道存在多样性和变化。 
3.因此我们不具有后天知识。

  AAPK1显然。这个论证中令人吃惊的是(AAPK-2)。为什么巴门尼德认为我们不能够知道存在着多样性和变化呢?难道当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不是显然看见了各式各样的事物在每一个瞬间都发生着变化吗?正是在这里,他认为先天的知识优越于似乎是后天的知识。也正是在这里,在捍卫(AAPK-2)时,他提供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证,这个论证主要依赖于(BP),也就是他对于思想和存在之间给出的桥梁原则。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变化:生成和简单的变更。生成意味着某个东西从之前不存在的状态变为存在。变更则意味着某个已经存在的东西从某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

2024-10-01 06:34

  也就是说,如果我想要思考某个东西,但未能成功,那么我并不是成功地思考了无,而是根本没有思考。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能够思考无。比如,我也许会认为,银行里有些东西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好。或者我可以进行更加抽象地思考,认为无是一个只有哲学家和数学家才思考的话题,所有其他人都只是思考某些东西或者另一些东西。然而,那样的话,哲学家和数学家就确实思考了无,而我由于思考了他们思考无,因此我也思考了无。巴门尼德的捍卫者会做出这样反驳:如果他们确实思考了,那么,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思考的是无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本身是有。如果每一个思想确实都包含着思想者和被思想的东西之间的某种关系,那么每一个思想都必须是有内容的。于是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并不是真正地设想了某个思想了无的人。相反,我们如果在思考,就一定在思考某个东西。

  不管怎样,运用(RT)这个原则,巴门尼德认为他可以得出某个结论,这个结论能够成为思考和存在间的一个桥梁原则(BridgePrinciple): (BP)思考任意一个x是可能的,当且仅当x存在。

2024-10-01 06:34

  他否认:存在着任何形式的变化;存在着物体的生成和消亡;存在着多样性;存在的东西拥有一个开端或者拥有一个结束;我们能够提及或者思考不存在的东西。

  世界必然是怎样的与感官知觉所传达给我们的世界图景是不相容的。因为在我们众多的后天信念中,我们显然相信这个世界向我们展现了变化和多样性。事实上,巴门尼德想要拒绝所有形式的后天辩护,而支持那些能够先天可知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命题P是后天可知的,当且仅当它的辩护最终诉诸的是感官知觉所提供的材料,那么,巴门尼德的观点就可以很简单被表述为:我们不拥有这样的知识。我们所拥有的任何知识都一定是先天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后天知识的可能性,巴门尼德完全不是采用怀疑论的态度,而是认为这种知识观本身是不融贯的。他的推理能够被很好地重构如下。首先,他持有一个总原则。这个原则不仅被视为真,而且必然为真。然后,他把这个原则运用到所谓的“久经战斗考验的证明”中。这个原则就是思考的关系性理论(Relational Theory of Thinking): (RT)所有思考的个例都包含一个与被思考的东西处于某种关系中的思考者。

2024-10-01 06:32

巴门尼德和芝诺

  巴门尼德与克塞诺芬尼和赫拉克利特一样,希望我们努力地去思考证据的日常来源所具有的可靠性。然而,与克塞诺芬尼不同的是,对于我们的证据,他从未持有某种形式的怀疑论态度。他认为,某些证据是毫无价值的,而且能够被证明如此;而存在着其他形式的证据,能够为我们提供可靠的知识,完全免除怀疑论的质疑。同时,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方式上,他与赫拉克利特不同,并不满足于用一些花哨的、引人注目的格言来表达观点。巴门尼德直接并且有意识地去论证他的结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他旨在抛出各种挑战。他提出了一些直接的论证,这些论证的结论非常难以置信,目的只是在于挑战那些怀疑他的人,指出他们的缺陷。在免除了这些缺陷之后,他希望读者和他一起,不仅仅以早期唯物主义一元论者所采取的那种零碎方式来抛弃常识,而是以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彻底拒绝感觉经验带给我们的,同时也是植根于常识中的世界表象,以及这种表象所呈现出的最一般特征。同时,他也希望我们放弃通过经验来辩护的各种知识,强调所有知识的唯一来源只能是理性。

2024-10-01 05:12

  重要的是,赫拉克利特并没有利用这些流动的事实来宣扬某种怀疑论,相反,他想要表明,我们的感官如果能得到合理运用,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规律性的。事实上,他强调,那些有着“粗野灵魂”的人,其所见所闻也是很糟糕的。这似乎意味着,那些不拥有“粗野灵魂”的人就可以不用遭受这种缺陷,因而或许可以获得知识。

  赫拉克利特想要表明:宇宙中存在着基本的秩序,通过阅读他的文字,人类能够努力地去理解“逻各斯永存”的道理。然而,我们很难准确地理解他那些晦涩的文字,比如“同一个东西既生又死,既醒又眠,既年轻又老,因为它们总是不断地互相转化”。也许他只是在说:所有的东西形成了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可以通过研究发现的。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说“不要听我的,而要听逻各斯的,能够认同万物皆一是明智的”。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这句话,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我们将看见,一个遵循赫拉克利特学说的哲学家认为,我们应该非常字面地、严肃地理解这句话。

2024-10-01 05:11

赫拉克利特

  神秘的赫拉克利特提供了额外的理由以表明,克塞诺芬尼所提出的各种视角的局限性确实是无法克服的。尽管不是怀疑论者,赫拉克利特却将他的注意力放在了他人的认知缺陷上。

  他说,如果我是一头驴,偏爱垃圾而非黄金便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垃圾可以作为我的食物,而黄金不能。即便假设我能够意识到,人类由于黄金的光泽而偏爱黄金,这一点对我来说也是不可能改变的。一般而言,我如何看待和评估这个世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是谁。如果我试图超越主观自我,去获取客观知识,这注定会失败,因为我不可能仅仅凭借主观愿望就变成一个我所不是的东西。

  我们的所见和所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们的视角框架所决定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赫拉克利特就超越了克塞诺芬尼。他不仅表明了,我们的视角影响了我们经验这个世界的方式,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必然地要受这种视角的约束。关于历时和共时流动的这些事实,都表明了没有谁能够对于世界采取一个神的视角。甚至,或许神都不可能采取一个神的视角,因为那将是一个没有视角约束的视角。

2024-09-30 20:18

  他认为,人类在做出各式各样判断时都受到任意主观性的约束。这也构成对其怀疑论的某种形式的论据支撑。在某个意义上,这个观点类似于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证据都无可避免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寻求客观辩护,但却发现在任何方面都受到自身视角的局限,我们就必须得承认,那些我们自认为的证据也已经被这种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污染了。

  这个怀疑论动机只有在一个意义上是高度普遍和成功的,即我们在某个既定领域的判断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视角的限制。然而,克塞诺芬尼从未表明,我们必然地就将受到这种限制。因此,克塞诺芬尼的担心只能产生两个效果:(1)提醒我们,在给出任何具体判断时,都要对我们所诉诸的证据抱有警惕性,(2)激励我们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去反思各种可以被接受的证据类型。

2024-09-30 20:18

  即便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克塞诺芬尼并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以支持一个极端的或彻底的怀疑论。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关心知识主张的基础,克塞诺芬尼并不持有相对主义。也就是说,他从来不认为,如果存在真理的话,这些真理依赖于个体或者群体的态度或信念。相反,他质疑的是我们对何为真的知识主张进行辩护的可能性。因此,他是一个怀疑论者而非相对论者。只要他认为存在着可知的真理,就不可能是相对主义者,因为相对主义者挑战的就是这个承诺。

  克塞诺芬尼提出的挑战拥有长远的影响。如果知识是真信念加上某种形式的辩护,那么每当我声称知道某个东西的时候,也就声称在这个真信念上拥有辩护。因此,如果我声称知道自然主义的解释优于神话论的解释,我就必须认为,自己至少能够在原则上为这个信念提出恰当的辩护。实际上,为这些高阶的知识提供辩护是非常困难的;在不能够提出必要辩护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克塞诺芬尼的怀疑论挑战。

2024-09-30 20:18

  克塞诺芬尼并没有简单地提出一个关于我们知识辩护来源的开放性问题。相反,他对此提出了一个怀疑论的挑战,这个挑战在范围上是广泛的,而且植根于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显然合理的概念。他邀请我们拒绝荷马和赫西俄德,和他一样相信只存在一个神。我们已经看到,克塞诺芬尼指责荷马将神描述为拥有许多可耻的行为,指责每一个文化都按照自己的概念来塑造它们的神,指责人类即便在概念化他们世界的最核心特征时,也暴露出任意的主观性。

  他认为,即便我们得到了真理,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信念统治着所有人类研究。然而,通过提出如此清晰和普遍的怀疑论挑战,克塞诺芬尼创立了认识论这个领域,因此为后世哲学家设定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1)狭义的认识论,即分析知识的本质(克塞诺芬尼合理地认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2)各个领域的知识主张所具有的认识论特征。包括研究辩护的不同种类和标准(这个论题得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注)。

2024-09-30 20:17

  他并没有做出下面这样的推理:既然人类确实是根据他们的样子来设想神的,那么,有神论就是某种愚蠢的人类设计。相反,和之前的自然主义者一样,克塞诺芬尼提倡某种形式的有神论,而且显然是一种单神论,认为只存在着一个似乎是纯粹心灵的神,它能够想、看、听,而且只做那些恰当的事情。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克塞诺芬尼延续了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传统,即:为了发掘感官知觉和常识背后的原理而去思考表象背后的实在。

  然而,他与这些自然哲学家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有所不同。拒绝神话解释意味着承诺了一种更高形式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依赖于神圣启示,而是依赖于我们的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和我们的推理过程。因此,这种拒绝也就暗含着认为,非神话形式的证据不仅是可得的,而且是更值得推荐的,。至少就我们现存的材料来看,他是第一个进一步向前走的人,这一步深深植根于哲学的品性中,把批判的焦点对准了这个暗含本身。

2024-09-30 20:13

克塞诺芬尼

  如果唯物主义一元论者偏爱自然主义的,而非神圣和神话的解释,那么,在证据形式上,他们也同样有所偏爱。一般来说,他们倾向于自己的感官和心智能力所提供的证据,而非所谓的神圣启示。尽管对于荷马和赫西俄德来说,召唤缪斯,从而得到一些常人无法得到的关于宇宙起源和宇宙论的灵感,已成为某种习以为常的做法。泰勒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一方面显然避免求助于这样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至少就现存资料来看,他们却也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荷马和赫西俄德。

  然而,事情在克塞诺芬尼这里发生了变化,他是一个不敬神的流浪诗人兼哲学家,把在早期自然哲学家著作中还属隐含的东西明白地揭示了出来。他嘲笑荷马和赫西俄德所提供的解释形式,公开地、刻薄地讥讽那些信赖荷马和赫西俄德的人。

2024-09-29 22:56

他的一元论特征在于,不将基本材料等同于某种我们熟悉的物质,比如水或气;而是将其等同于某个假设的、完全缺少本质性内在属性的材料,并将其称为apeiron,即无限定、不确定以及永恒。他认为,这个材料既不湿,也不干,其自身也没有任何颜色。阿那克西曼德的基本材料完全缺乏任何内在性质,以至于人们很难直接把握它。

  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一样,即便进行着自然哲学的研究,他们仍然愿意展开某种形式的先天推理。“某些事实在他看来是明显的;某些方法论准则对他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最后,某些为了说明这些明显事实的解释性假设,在遵循这些方法论准则的前提下,被发展了出来。

  哲学家区分两种形式的知识:先天和后天。某人拥有关于命题p的先天知识,当且仅当此人通过理性和概念资源而知道p。后天知识则是非先天的知识。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数学和逻辑是先天的,而经验科学则是后天的。

2024-09-29 22:55

因而,如果基于已有的成功案例,并做出外推的话,我们将会期待,自然主义的解释也具有简单性,甚至用简单性作为标准,来选择解释上等价却相互竞争的理论。更进一步,尽管可能更不可靠,我们或许会期待或希望:对于自然宇宙最终的完整解释在简单性上将会达到极致,最终只假设某个基本材料,通过它来解释所有其他的东西。

  泰勒斯认为这个材料就是水。因此,他与大多数唯物主义研究者一样,认为存在一个单一的、终极的解释因子,发现了这个因子就能统一所有高阶的解释。

  其他自然哲学家也参与到泰勒斯最早的研究当中,他们中也 有一些是唯物主义一元论者。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叫作阿那克西曼德。在古代,他被认为是自然主义研究中泰勒斯的重要继承者。和泰勒斯一样,他也研究广泛的自然现象,包括日食和气象事件;同时,他进一步研究生命起源的问题。

2024-09-29 22:55

  如果一个唯物主义的解释具有预测能力,一定是因为它揭示了自然的某种规则性,这种规则性存在于物质系统的诸多性质之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很容易推断认为:预测能力来自于我们发现了自然法则。理性的以及经验的研究导致我们发现了一些法则,这些法则把握了宇宙所具有的因果性和解释性特征。然而,这些特征并不是直接写在表面上的。

  泰勒斯认为,这种规则性或者法则能够被发现,并且通过唯物主义的解释来表达。仅这个假设就已经使他站在了自然科学家方法论的阵营里,而与那些把链菌性喉炎及其伴随的疼痛,解释为神对恶徒恶行的惩罚的人拉开了距离。

  尽管动机各异,但大多数科学家在科学解释上都对简单性有共同的承诺。他们试图把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科学案例,还原为最小数量的解释性法则和预设。不同年龄、种族、国籍、政治背景以及社会习性的男男女女患上了肺癌。科学家们试图超越这些表面现象,以确定是什么样的致癌物质在起作用,并努力找出原因和解释。作为一个方法论的准则,简单性事实上在这些案例中,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助益。

2024-09-29 22:54

泰勒斯及最早的自然哲学家

  尽管我们肯定会认为,泰勒斯的那句著名格言明显是错误的。但他之所以被认为是第一个哲学家,并非由于他拥有这种反常的嗜好,专爱发表一些明显错误的言论,而是因为,他站在了一个由某类研究者和思辨者所构成的悠久传统的开端。

  基于某些古代证据,我们可以合理地假定:泰勒斯的大胆猜测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一个明显是方法论的,另一个则具有更多的经验性质。首先,泰勒斯显然持有某种形式的物质一元论:他认为宇宙最终是由某种单一材料构成的。存在着某一种物质材料,万物从中派生,并最终消解于其中。这个承诺的两个部分,即唯物主义和一元论,既是完全独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

  通过承诺某种形式的唯物主义,泰勒斯拒绝了在荷马式诗歌中所表现的宇宙图景。这种图景在自然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超自然象限,其中的存在物并不服从那些支配所有自然物体相互作用的法则。

2024-09-29 22:01

第一章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

2024-09-29 22:01

据说是分析哲学式的视角下的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