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5:57
索绪尔(语言学奠基) 93.普通语言学教程 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神话分析) 94.结构人类学 95.野性的思维 阿尔都塞(多元决定与意识形态阐释) 96.保卫马克思 97.论再生产 罗兰·巴特(重要著作以及文章已经列出,其他著作有时间可读) 98.写作的零度 99.文艺批评文集 100.符号学原理 101.神话修辞术 102.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其中《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103.S/Z(思想转向: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 104.恋人絮语 托多罗夫 105.散文诗学 普洛普 106.故事形态学 A.J.格雷马斯 107.结构语义学 巴赫金(似乎没有单行本) 108.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 109.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狂欢化诗学) 110.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 111.小说中的话语 热奈特 112.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补充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2025-08-07 15:57
18.阿Q正传(阿Q被捕、定罪到游街赴死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场扭曲的、残酷的“脱冕”仪式。阿Q在未庄的底层地位在游街时被彻底固定和展示:“白盔白甲的人”与群众的围观将他从“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彻底“脱冕”为异类和罪人。然而,这个仪式失去了狂欢节原本的全民性与再生性。群众并未获得解放的快感,而是陷于麻木、愚昧和嗜血的集体无意识狂欢状态。他们并非在“嘲笑君主”,而是在集体参与对一个更弱者的践踏和毁灭。这是“狂欢精神”在绝望社会中被异化的可怖呈现。群众的“喝彩声”和急于看杀头的表现,是巴赫金所描述的大众广场笑声的扭曲形态。它不再具有双重性(埋葬旧的同时孕育新的),而只剩下单一、残酷、吃人的一面,指向了国民精神的沉沦和可怕。对人的尊严、生命的降格到了极致。阿Q的死被简化成了“无意义的杀人”和群众无聊生活中的“一出戏”。个体的生命价值被极度贬低,成为某种死亡的狂欢景观。)
2025-08-07 15:57
14.香水 : 一个谋杀犯的故事(格雷诺耶行刑场景中,万人广场成为狂欢现场。主教跪拜、贵族赤身交媾,香水气味诱发集体肉体解放,消解了宗教与阶级界限,角从“臭鼬”到“人间上帝”再到自我毁灭,三次身份逆转讽刺了权力的虚幻性) 15.金色笔记(主角安娜写作时,其虚构人物爱拉突然“反叛”:“你把我塑造成独立女性,却让自己困在男人阴影里!”(作者与人物的微型对话)) 16.五号屠场(主角毕利在二战德累斯顿轰炸中裸体游荡(肉体卑贱化),与外星人讨论“四维时间观”消解战争权威。战俘营厕所成唯一安全区,“人们在粪坑边交换面包与哲学”象征广场空间的异化) 17.加缪《鼠疫》(里厄的笑声是对官方语言的戏仿,以医学权威身份戏仿官僚修辞,撕碎曲线平缓的统计神话,笑声成为另类的狂欢语言。小说中叙述的瘟疫时间,表明线性时间瓦解,瘟疫将城市拖入循环的永恒当下)
2025-08-07 15:56
8.等待戈多(“戈多”(Godot)词根暗喻“上帝”(God),却始终缺席,角色对话陷入 能指循环:“戈多是谁?”→“一个联系人”→“联系谁?”→“戈多”,全剧是符号自我消解的寓言——等待的并非实体,而是语言自身的虚无) 9.小径分岔的花园(主角杀死“艾伯特”只为传递情报,但“艾伯特”在另一时空是迷宫建造者。谋杀行为成为意义分叉的触发器,作者意图被读者的路径选择取代) 10.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是自我投射的符号牢狱,安娜死于对能指的过度投资) 11.尤利西斯(小说是能指的自由集市,传统叙事语法被符号洪流淹没) 12.铁皮鼓(侏儒奥斯卡以鼓声打断纳粹集会,其荒诞叙事与德国集体记忆形成互文。如他描述但泽街头:“市民高喊希特勒万岁,却偷偷把犹太人藏进地窖——语言分裂成公共谎言与私人真相两个声部。”) 13.我的名字叫红(16世纪伊斯坦布尔的画室成为东西方艺术观的交锋场。画家们在“门坎”处(巴赫金术语)面临危机:坚守波斯细密画传统,或接受威尼斯透视法?画室空间承载了文化转型的时间重量)
2025-08-07 15:56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 文学实践/体现: 1.芥川《竹林中》(樵夫、行脚僧、大盗、妻子、亡灵等叙述相互矛盾,依赖读者对“不可靠叙述”的解读,实践“可写性”) 2.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反复书写“绿蒂的名字”,这姓名成为爱情的符号,最终用死亡将自我转化为被铭记的符号,印证了维特的爱情实为语言建构的戏剧) 3.老人与海(文本被转化为 中产阶级勇气的象征符号,遮蔽了殖民经济下的剥削) 4.包法利夫人(爱玛沉迷浪漫小说,将 骑士和城堡等符号等同于爱情本质,购买奢侈品追求布尔乔亚生活的符号幻象,这悲剧源于对符号的拜物教) 5.使女的故事(命名是权力对个体的符号规训,极权统治通过重构语言系统实现精神奴役) 6.人生拼图板(小说以99个房间空间结构替代线性叙事,人物碎片化登场,故事靠读者拼合交叉细节) 7.洛丽塔(字母“L”在文本中反复出现(Lolita, Lace, Languid...),编织成情欲能指链,女主角真名被符号谋杀,沦为亨伯特语言牢笼中的情欲图腾)
2025-08-07 15:55
原型批评 文学实践/体现: 1.百年孤独(马贡多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拉丁美洲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轮回,映射拉美民族被殖民创伤与精神停滞的“心理河床”) 2.德伯家的苔丝(苔丝为维护社会认可的“纯洁女性”形象,刻意隐藏被亚历克玷污的经历,压抑真实自我以迎合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标准,杀死亚历克的暴力行为是她被压抑的愤怒与反抗意识的爆发,体现个体无法整合阴影时的自我毁灭) 3.中国“鱼”意象母题(原型跨文化的变体,闻一多考证《诗经》中“鱼”象征情欲与繁衍,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集体无意识) 4.歌德《浮士德》(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契约本质是自我与阴影的博弈,魔鬼实为主人公被压抑的欲望与破坏力的化身。瓦格纳实验室造人“荷蒙库鲁斯”象征理性过度膨胀的危险,反衬浮士德需回归灵性整合) 弗雷泽 85.金枝 荣格(时间有限,只读最后两本) 86.原型与集体无意识 87.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88.人及其象征 89.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 90.心理类型(主要) 91.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主要) 弗莱 92.批评的剖析
2025-08-02 11:00
哈贝马斯(交往合理化理论) 81.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早期思想代表) 82.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83.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核心) 布莱希特 84.戏剧小工具箱
2025-08-02 11:00
恩斯特·布洛赫 (希望的哲学、乌托邦精神与前卫艺术) 69.希望的原理(很厚,极其重视艺术中蕴含的乌托邦维度和对社会异化的批判力量。艺术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和启示。在西马传统(常偏重“批判”、“否定”、揭露物化与意识形态操控)中,布洛赫补充了强大的肯定性维度——对希望的哲学论证、对乌托邦冲动的正名、对艺术“预现”未来之能力的强调。这使他成为理解表现主义、前卫艺术及一切具有超越性维度的艺术的重要理论资源) 70.Spirit of Utopia 71.Traces 阿多诺(否定性文论) 72.启蒙辩证法 73.否定的辩证法 马尔库塞(新感性文论) 74.爱欲与文明(艺术与幻想的作用) 75.单向度的人 76.审美之维 弗洛姆(新精神分析文论,虽这么说实际上无文论著作,但是其中传达的思想在美学及文学上有很大作用) 77.逃避自由 78.健全的社会 79.在幻想锁链的彼岸 80.人类破坏性的剖析
2025-08-02 11:00
文论: 卢卡奇(奠基:现实主义、总体性与物化) 49.历史与阶级意识 50.小说理论(深入分析现实主义小说,判现代主义(尤其意识流)是资产阶级逃避现实、陷入主观的反映) 51.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 52.审美文化 53.心灵与形式 54.审美特性 本雅明(艺术生产和技术变革的沉思) 55.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56.作为生产者的作者 57.讲故事的人(分析现代性导致传统口述叙事的衰落) 58.The Arcades Project(未完成) 葛兰西(文化霸权与民族-人民的文学) 59.狱中札记 马舍雷(文学生产与文本的裂隙) 60.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 吕西安·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 61.隐蔽的上帝 伊格尔顿(批判综合、意识形态生产与政治批评) 62.批评与意识形态 6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64.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 65.文学理论导论 66.审美意识形态 67.批评的功能 68.理论之后
2025-08-02 10:59
29.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位下半身瘫痪、坐轮椅的贵族矿主,一方面在精神、智力和经济上压制、控制妻子康妮(隐晦的精神施虐),另一方面又极端依赖康妮的照料、陪伴和情绪价值(精神受虐依赖)。这种关系展现了弗洛姆分析的典型“共生纽带”——施虐与受虐相互依存,表面上满足双方逃避孤独、寻找虚假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实则扭曲了健全独立的爱 30.赫索格(作为知识分子的赫索格经历婚姻失败、精神崩溃,通过不断写信(写给死人、活人、各种权威)来寻求秩序和意义。他深陷于对知识、思想、过去关系和“正确理念”的执着中,却无法真正建立真诚深度的关系、活在当下、体验真实情感。这体现了现代(尤指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体在“占有型”生存方式(将一切物化、观念化)中的深刻困境与精神危机。
2025-08-02 10:59
26.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作者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徘徊,观察帝国废墟、现代化进程中的混乱与忧伤。他本人即当代“闲逛者”,在废墟化的城市碎片中收集历史遗迹带来的感性“震惊”与失落感。 27.铁皮鼓 (主角奥斯卡拒绝长大,用尖叫震碎玻璃。玻璃的毁灭是他的“辩证意象”——它既是纳粹德国对理性与文明的摧毁(废墟),又是侏儒奥斯卡拒绝同流合污、以肉身畸变进行消极抵抗的证物(救赎的微弱闪光) 28.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森林既是战败日本现代化的“废墟”,又蕴藏未被近代化污染的古老暴力(械斗)与生命源力。它是本雅明式的矛盾聚合体:绝望之地同时孕育着(原始、混乱的)救赎的潜能。
2025-08-02 10:57
24.地下世界(描绘冷战时期被核恐惧、消费文化、媒体图像浸透的美国社会。主角们(如垃圾分析师、艺术家)的私人情感与历史记忆(生活世界),不断被宏大政治叙事(国家系统)、商品符号(经济系统)和媒体奇观所挤压、渗透和殖民化,私人空间难以守住 25.奥斯特利茨(混合历史档案、个人回忆、旅行记录、照片碎片,拒绝流畅叙事,充满停顿、凝望与沉思。这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本雅明式”书写:在边缘、废弃、断裂处寻找历史的真相与悲悯,主角奥斯特利茨(身为大屠杀幸存遗孤)毕生搜寻自身被抹去的历史,其行动如同本雅明的“历史天使”。文本充满档案馆、废弃车站、集中营遗址等废墟意象。叙述者不断凝视这些遗迹的细节,试图在断裂中找寻意义,“将记忆的碎片粘合”,让沉默的死者发出回声。线性时间在此失效,过去如同幽灵般不断侵入当下。
2025-08-02 10:57
20.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通过尼日利亚部落社会被殖民者摧毁的故事,解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挑战西方文化霸权),正面书写本土文化与英雄,是非洲“民族-人民”文学的奠基之作。 21.莫里森《宠儿》(对奴隶制造成精神创伤的黑暗书写,本身就是通过记忆挖掘进行疗愈和解殖的努力。塞丝弑婴的残酷悲剧深处,饱含着对自由母性、“尚未”获得的人格完整与尊严的深切渴望与执着(乌托邦冲动在其叙事张力的内核)。 22.秃头歌女(完全打破传统戏剧要素:人物语言空洞、情节逻辑荒谬。这种彻底的形式破坏本身就是对社会常规、意义秩序和虚假交流的极端“大拒绝”,其荒诞形式本身构成强大的否定性力量 23.《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主角普遍疏离、高度内省、游走于都市边缘。这种敏感、孤独、逃避深度社会卷入的形象,反映了高度发达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在物质丰裕与精神压抑并存下形成的内向化、防御性“社会性格” ,是一种现代性的安全策略。
2025-08-02 10:56
16.白噪音(描绘消费社会中被商品、媒体图像、科技风险(“空中毒雾事件”)包围的日常生活。大学人文教授(代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历史传承)无力对抗消费主义洪流和医疗-保险-传媒复合体(“系统”)。理性沟通空间萎缩,家庭对话亦被广告语和恐惧淹没,是“生活世界”被经济和科技系统逻辑“殖民化”的生动写照。 17.鲁迅杂文(以犀利文笔持续批判国民劣根性、封建余毒、洋奴心理及反动文人。每篇杂文都是一场小型文化阵地战,旨在拆解旧意识形态(霸权),为新的民族精神争夺空间。 1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二战后捷克知识分子的困境折射出个体在历史动荡与存在虚无中,寻求确定性或逃离重负的普遍挣扎,体现了存在主义危机下的“逃避自由”策略与现代社会性格的分化。 19.第二十二条军规(荒诞循环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不可理喻的系统暴力。关键裂隙:军队官僚逻辑在文本中被推向极致导致自我崩溃,暴露战争机器借“理性”、“爱国”掩饰其疯狂本质的意识形态谎言
2025-08-02 10:56
14.洪堡的礼物(作品中知识分子或主角试图通过写作、思想介入社会(理想中的公共领域角色),却发现自己的声音被商业出版、媒体炒作的噪音、政治利益的算计所淹没。严肃讨论的空间被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蚕食,个人在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市场力量面前深感无力。这生动反映了哈贝马斯诊断的“生活世界”(含文化讨论空间)被“系统”(经济、行政)逻辑“殖民化”导致公共领域批判功能的衰落,理性沟通让位于操控与表演。) 15.午夜之子(角萨利姆具有连接独立夜印度所有“午夜孩子”的心灵感应能力。小说以魔幻手法解构官方历史叙事,挖掘殖民/后殖民印度被压抑的声音。这是争夺历史解释权和塑造民族认同的文化霸权斗争,作者扮演的正是挑战权威叙事的“有机知识分子”。
2025-08-02 10:55
12.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盖茨比痴迷于用巨大的财富和奢华派对赢回旧情人黛西。黛西代表着旧贵族的虚幻魅力。盖茨比追求的并非真实的爱或黛西本人,而是“象征成功、地位与归属感”的符号,是逃避自身卑微出身、融入精英阶层的幻想(逃避自由责任的体现)。整个爵士时代的上流社会沉醉于消费与享乐,体现了异化社会中“占有型”生存方式主导下的集体“社会性格” 13.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虚无中无望等待一个永不出现的人物。其极简、重复、荒诞的戏剧形式本身就是对传统戏剧情节、意义提供、语言功能的彻底“大拒绝”。它制造了巨大的审美疏离,迫使观众直面现代人存在的荒诞与意义的真空。这种形式本身就是对追求效率、意义和满足的既定现实的根本否定)
2025-08-02 10:55
9.拉丁美洲“爆炸文学” (比如《百年孤独》、《城市与狗》,这些作品大量使用本土传说、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及本土政治历史素材,打破欧洲中心主义叙事模式。它们本身就是争夺文化霸权、创造真正属于拉美人民的“民族-人民”文学的阵地战实践,旨在颠覆旧帝国文化主导,确立自身文化身份) 10.黑暗的心(表面是殖民冒险故事,主角马洛追溯库尔兹进入非洲腹地。但其“裂隙”在于:叙述框架与内容形成张力;对非洲“原始”与欧洲“文明”的描述充满矛盾的恐惧与迷恋。文本暴露出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与内在崩溃,其意识形态生产过程充满未解决的矛盾。) 11.荒凉山庄/雾都孤儿(通过描绘伦敦底层社会各色人等的悲惨遭遇和法律系统的腐败瘫痪,狄更斯展现了工业化初期英国社会全景(总体性),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人际关系的物化)
2025-08-02 10:54
6.契诃夫短篇小说(例如《套中人》、《变色龙》,描写沙俄末期小市民/知识分子精神萎顿,这些“被统治者”心态体现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成功塑造的“文化霸权”,阻碍了社会变革意识。契诃夫通过讽刺揭示这种病态,是在文化“阵地战” 中争夺理解权和塑造新意识) 7.动物农场(寓言表面讽刺苏联革命变质。其核心“裂隙”在于:叙述者对“平等”革命理想的表述充满怀旧与同情,但故事逻辑本身揭示了“任何革命建立新秩序都必然伴随权力结构形成、不平等、意识形态操控”。文本的矛盾“生产”了关于革命与权力本质的更复杂意识形态命题。 8.恶心(主人公洛根丁对存在的荒谬、偶然性体验(恶心感),陷入极度虚无、无意义困境。这种精神结构并非纯粹个人体验,而是戈德曼所谓与20世纪30年代欧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资本主义危机、革命前景晦暗不明时产生的集体世界观危机(怀疑、绝望、无根感)高度“同构”。
2025-08-02 10:53
文学实践/体现: 1.高老头(《高老头》是高老头被金钱彻底物化的典型悲剧,他对女儿的爱最终只能用金钱来衡量和表达,女儿们对他的爱也完全建立在金钱上。金钱关系取代了亲情,成为冰冷无情的物化关系 2.格列佛游记( 不是分析文本如何讽刺了英国社会,而是分析文本如何通过其特定的叙述逻辑(格列佛的视角)和内容的缺失(社会基础),“生产”并最终遮蔽了欧洲殖民理性、精英视角以及对社会变革物质条件的漠视——这些文本本身的意识形态结构。 4.卡拉马佐夫兄弟(大法官的体制剥夺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潜能,使人成为被操控的“羊群”,这是极端异化状态(人不再是目的,而是权威维持统治的工具)。陀氏通过这一寓言,对人性深处的这种危险倾向进行了震撼性的文学呈现 5.布登勃洛克一家(展现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自由竞争到垄断)对人的“总体性”生活的侵蚀和精神“物化”。
2025-08-02 10:4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025-08-02 10:47
安部公房《砂女》(与“砂女”的奇特共生关系在极端凝视下重构了生存的意义世界(微小的抵抗与依存)) 胡塞尔(本身无文学理论著作,阅读主要为哲学基础) 32.纯粹现象学通论 33.笛卡尔式的沉思 34.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 35.逻辑研究(文学相关主要为第一研究《表达与含义》) 英伽登 36.论文学作品(从哲学过渡到文论) 海德格尔(存在论文论,已将与文论相关著作列出) 37.林中路 38.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39.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40.存在与时间(阐释学循环) 41.演讲与论文集 萨特(介入文学) 42.什么是文学? 43.萨特文集·文论卷 44.存在与虚无(哲学基础) 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文论) 45.知觉现象学(哲学意味浓重) 46.眼与心·世界的散文 47.符号 48.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2025-08-02 10:47
《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本体即对存在、时间之谜的意向性探索)、《太古和其他时间》(万物(人、动物、植物、器物)的感知交织可逆(世界之肉),表达出一种非人类中心的宇宙意识)、《尤利西斯》( 意识流风格是都柏林城市空间中无数感官刺激(气味、声音、触感)涌入意识后形成的前反思身体化表达(世界之肉的可感纹理))、《老人与海》(老人圣地亚哥在绝对失败的境遇中(鱼被鲨鱼吃光),以不屈的意志完成了对尊严的自由选择(介入生存意义))、《挪威的森林》(具体化失落: 文本提供的 “未定点” (直子的疾病本质、死亡原因)需读者具体化其中蕴含的青春普遍性伤痛与虚无感)、古尔纳《天堂》 (斯瓦希里语与殖民语交织的叙事语言(大地),构建了被多重力量撕扯的文化世界)、《我的名字叫红》(细密画不同风格(透视法vs传统)之辩,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关于“观看方式”(存在真理)的根本冲突(海德格尔)。故事本身即对文化身份与艺术本质的激烈介入(萨特))
2025-08-02 10:46
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 文学实践/体现:《城堡》(城堡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意向性客体,悬置疑问专注K意识活动)、卡波蒂《冷血》(作者刻意悬置道德判断,以极度冷静意向“还原”犯罪事实、凶手与受害者)、《罪与罚》(小说作为介入揭示个体在极端条件下自由选择的深渊及其必然承担的绝对责任,召唤读者反思)、《狂人日记》( “吃人”二字撕破历史文本伪装(真理去蔽),揭示礼教本质。狂人呓语(世界崩塌)与现代白话书写(新语言作为家园/战场)共同建构新意义空间)、沈从文《边城》(挽歌式书写使其存在意义更显澄明)、尤金·奥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存在真相在具身的痛苦中显现(梅洛-庞蒂)。角色在相互“凝视”中确认痛苦与存在(萨特))、王小波《黄金时代》(特殊年代知青的荒诞境遇中,主人公王二以身体本能(性、幽默)作为武器进行戏谑抵抗与自由选择,呈现拒绝规训的生命力。语言狂欢本身是自由介入形式。)
2025-08-02 10:44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文学实践/体现:《都柏林人·死者》(意识流结尾精神瘫痪)、《喧哗与骚动》(智障者家庭衰败与自身无言的见证者)、《傲慢与偏见》(部分对话的反讽与双关)、《变形记》(卡夫卡,开头语言表述平淡与非事件性反差,语义关联和因果暗示)、《弗兰肯斯坦》(怪物的独白,文学文本作为此书的元文本)、《到灯塔去》(第一部分结尾,时间流逝带来的荒芜和破坏被语言诗意节奏和观察的客观冷静所软化甚至美化)、《黑暗的心》(核心意象朦胧贯穿全书)、《一九八四》(温斯顿在日记本上反复写下的句子,语言作为强权工具的压迫性语义功能的充分体现) 瑞恰兹 23.文学批评原理 T.S.艾略特 24.传统与个人才能 25.批评批评家 26.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 兰色姆 27.新批评 燕卜荪 28.朦胧的七种类型 韦勒克 29.文学理论 30.批评的诸种概念 31.近代文学批评史(按需阅读)
2025-08-02 10:44
意识流 文学实践/体现,部分意识流,非全篇:《魔山》《浮士德博士》《莫洛伊》《无法称呼的人》《马龙之死》《赫索格》《在路上》《窥视者》《嫉妒》《没有个性的人》《长夜行》《金阁寺》 柏格森 19.材料与记忆 20.创造进化论 21.时间与自由意志 威廉·詹姆斯 22.心理学原理(意识流出典,历史意义大于阅读价值)
2025-08-02 10:43
弗洛伊德(时间有限,可能不会读文集) 8.释梦(梦的解析) 9.精神分析引论(导论和新论) 10.性学三论 11.作家与白日梦 12.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13.自我与本我 14.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应用于人类学/原始宗教,我搞文学的因此不读) 15.文明及其不满(探讨文明与本能压抑的关系,可读,但优先级不高) 霍兰德 16.文学反应动力学 拉康(理论导读:《永夜微光》《阅读你的症状》《疾风怒涛精神分析》《拉康精神分析介绍性辞典》。对比福柯《词与物》的“人之死”,似乎与拉康的“分裂主体”也有些许关联,在文学中也存在这种主体空缺的作品,具体作品以上已经列出) 17.拉康选集 18.雅克·拉康研讨班七
2025-08-02 10:43
精神分析文论 文学实践/体现:卡夫卡(《审判》《城堡》《在流放地》《变形记》超我的压制性,无意识欲望的扭曲表达,俄狄浦斯情结的变形)、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地下室手记》《卡拉马佐夫兄弟》无意识动机、病态心理分析、罪疚感与自我惩罚、施虐与受虐倾向)、纳博科夫(《洛丽塔》、《微暗的火》、《说吧,记忆》记忆、创伤与身份构建,不可靠叙事者)、石黑一雄(《远山淡影》《长日将尽》《莫失莫忘》压抑性的记忆管理,情感创伤的延迟影响,身份认同的模糊性与建构性)、J.M. 库切(《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身体作为心理创伤的载体,深刻的耻感与负罪感,自传书写与自我解剖)、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性的精神崩溃、分裂的自我,写作作为治疗手段)、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桥头眺望》心理现实主义,自我欺骗,被压抑欲望的爆发),大部分意识流作家也包含在内
2025-08-02 10:42
象征主义文论 文学实践/体现:波德莱尔、兰波、叶芝、T.S.艾略特(早期)、亚历山大·勃洛克 、安德烈·别雷、曼德尔施塔姆(早期)、戴望舒(早期) 保罗·瓦莱里 1.文艺杂谈 表现主义文论 文学实践/体现:斯特林堡、尤金·奥尼尔、格奥尔格·特拉克尔、戈特弗里德·贝恩、埃尔斯·拉斯克-许勒、卡夫卡、阿尔弗雷德·德布林、卡雷尔·恰佩克 克罗齐 2.美学原理 3.美学的历史 4.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 科林伍德 5.艺术原理 形式主义文论(俄国/布拉格学派) 文学实践/体现(主要作为一种批评的视角进行切入) 什克洛夫斯基 6.散文理论(实践:《动物园·第三工厂》) 罗曼·雅各布森 7.雅柯布森文集(部分重要文论中文世界缺失,有英译本)
2025-08-02 10:41
《镜与灯 :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2025-08-02 10:41
文学实践以及体现部分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