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101种方法:自杀与新生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自杀这个话题从古至今,一直被各种哲人讨论来讨论去。“自杀”的意义,主要依附于“死亡”母题。如何认识死亡,也成为哲学家们评价自杀的依据。让我先带大家阅览一下古往今来那些对自杀的态度,以便更能明白《自杀的101种方法》(ジサツのための101の方法)中对自杀的“全新”诠释。


西西弗斯的神话


    从古希腊学者们入手,斯多葛学派认为生死有命,死亡作为一种简单的自然规律,不会伤害到我们。既不留恋生,也不畏惧死。塞内卡甚至说过:“我们都可以发现通往自由之路,只需要翻过手腕,它就在你面前(割腕)。”很明显,斯多葛学者对死亡并不抗拒,甚至有些“积极”。尼采曾揶揄他们道:“斯多葛主义只有一件圣事,那就是自杀。”同样,在“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学者看来,死亡本身讳莫如深、不可认知。因而寄托生存的意义于仁道,只要为了仁,就可以献出生命,所以常有不可辱的士人“杀身成仁”。

    可自杀在很多学者看来中是不被允许的,这类哲学家一般持有人“存在有目的”的观点。死亡是危险的(如果不危险,就没有必要用永生永死作为寄托),需要回避的,除非为真理而死,不然都是无谓的死。比如圣奥古斯丁后的天主教会认为人是神所创造的,就应该生存下去,而非自寻死路(或者摩西十诫中「不可谋杀」也包含不能自杀)。而自杀更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力,是非正义的。故但丁下地狱的时候,也看到自杀的人长在树里面,被鹰身人伤害。《古兰经》里也有明确的条文反对自杀:“你们不要自杀,真主确是怜恤你们的”(4:29)。作为真神子民的人类,受到神的创造,肩负着使命,所以不能自己毁灭自己。佛家更是说自杀的人会轮回成牲畜,受到折磨。而支持“人是目的”的康德更把自杀当成非道德、非理性的行为。


《神曲》中的自杀者们


    可在十九世纪后,基督教的道德体系逐渐破产(“上帝已死”),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因此,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和支持“存在先于目的”的存在主义应运而生。存在失去了天生的使命,死亡也失去了神圣的枷锁。因此,自杀也不再是一种触犯神的禁忌,而只是一种对人捏造的伦理的挑战(可以参照《悲剧的诞生》里欧里庇得斯和苏格拉底的象征意义)。当然这种认为世界虚无本质的自杀,和因为无法忍受他人的非议的自杀,究竟可否划等号,我不好评论。抑郁症患者又为何热衷自杀,这我更不知道。但很明显,自杀往往都含有自我否定的倾向,无论是对自我价值(比如我很差,别人都比我好)的否定或是对自我存在本身、自我存在的世界(诸法无常,现实世界不值得留恋)的否定。

    回到游戏本身。本作男主一开始三句话不离自杀和死亡,而且热衷于引导自己往死亡的方面去思考(大多是通过价值否定)。随着菜种的出现后,外星人的电波话语进入了现实世界,让真实的世界变得愈发荒谬(荒谬经常成为否定世界的真实性以及存在本身的依据)。


真实的世界在哪里?


    在不同结局中,男主自杀的表现也不同。在成“神”结局中,那男主在荒谬、痛苦和死亡中感悟出了“生命之道”:万物皆我,我是万物。然后紧接着就是一小段夹杂着宗教、艺术的意识流。在这条线里,男主杀掉了“自我”,成为了世界。最终获得了无穷的力量,杀掉了御堂,拯救了红叶。这是一种对原初自我价值的否定。但这种囿于世界中的自我湮灭,与下一个结局相比,却有些小巫见大巫。成为虚拟世界的主宰又有什么益处呢?在梦境中自我陶醉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在通往“现实”的结局中,男主在被告知他所处的世界都是梦境(如果前面不表现出荒谬性,怎么会有人接受“世界是梦”这种观点呢?)。在现实世界中他遭遇了车祸,于是在病床上的他幻想出了这一切。所有的所见所闻,都不过是虚影之梦,是自我陶醉的幻想,是自我宽慰的逃避。现实是摩耶,摩耶是现实。在现实中遭受苦难的他,躲进了自己幻想出的“避难所”,尝试建立公平和正义。就像《素晴日》不过是音无彩名在楼顶的念想,世界之外还有世界。也是为什么在游戏开篇,第一个被提到的哲学家是笛卡尔(外部世界怀疑理论)。


楚门的世界是「外部世界怀疑理论」的经典之作


    此刻,男主所处的世界不过是印度教眼中真梵所衍生出的摩耶幻影,是佛家说的建立在受想行识之色上的轮回幻境,是基督教中凡事虚无,离别真神温暖怀抱有生有死的破碎现世。离开世界,是为了到达世界之外的世界。所以在这里,我认为这里的男主是真正的“自杀”。他要毁灭整个虚假的世界,连同世界中的自己、红叶、妹妹,以及一切的一切。这是一种彻底的决裂,死掉的人仍然会被活人视为联系,而无我的存在也基于世界的联系。但毁灭世界,就是毁灭了一切联系。这是一场彻底地永别,是对旧世界的决绝与新世界的笃信。


我们的「日常」是真实的吗?


    于是男主通过“自杀”的方式,投入了新的、世界之外的世界。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但在这里男主却要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立即‘自杀’”。这是一种对自我以及无所不包的世界的绝对否定。

    男主没有因为生活中的不幸而自尽,而是在被启迪(他的认识来自世界之外,姑且认为是类似神启的感觉)的大彻大悟中,选择自杀,永远地头也不回地离开。正如他自己说的,他不怕失去世界,却要在死亡净化上获得现实。真相让人痛苦,洞穴外的阳光会灼伤双眼,俄狄浦斯的罪行让他自我放逐。真理或许会让人觉悟,但一定会让人痛苦。究竟是在昏昏沉沉的世界中寻欢作乐,还是撕心裂肺地步向真实的大门,留给各位自己思考。


乃是要从死亡上获得「净化」


    “不至定罪,就有永生,是出死入生” (《约翰福音》 5:24)。男主在最后最完美的自杀中,完成了耶教徒般死后重生的自我升华。柏拉图主义者和基督教徒对世界之外,无处不在的存在的笃信,更像男主对于世界之外的那个真实世界、永恒世界,绝对世界的认同。

    让我们从游戏转回现实。说到底,人也只是朝生暮死的生物,伴随着晨光出生,目送着夕阳而逝,所见所闻不过一瞬之间。所有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宣判了死刑。只是大家不知道,那刹那间的死缓,会持续多长时间。日常的琐事,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这究竟是一种使我们免受真理灼目的保护机理,还是刻意沉默的无声叹息?所以自杀,无非是一种提前选择终结时间,终结地点和终结手段的先声。没有人可以选择不死,只能选择何时去死。但如果你相信,死后存在着的美好世界,一切就会完全不同。让我们以基督教为例:

    天主教教会虽然反对自杀,但从义理上看基督教总有一些支持自杀的倾向。天国思想某种意义上促成了自杀的发展。如果抛开天主教会所声称的使命来看,基督教描绘的天国里,人甜蜜地与神相交,不知善恶,了无忧虑地生活。仿佛原初的亚当和女人在伊甸园中欢娱地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促使一切急转直下。他们偷尝了禁果,觉悟了思维,也就是犯下了原罪。


「感官世界」之外的「绝对世界」


    “罪的工价乃是死”(《罗马书》6:23)。自此,这“该死”的泥土身便被逐出乐园,永生永世地不停操劳,且一无所获。所有的人,都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永世劳作,然后死去,回归虚无。正应了那句“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纪》3:19)。    

    相较于虚无而破碎的肉体世界,我们对的过去的追忆仿佛告诉我们:“死的日子比生的日子更美好”,自杀的念头也可能就此诞生。“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传道书》 4:2-3)。


潘神的谜语

    当然希腊神话里也有类似的桥段:潘神向迈达斯国王揭晓了幸福之路:最愉快的事情,就是不要出生;次等幸福的事,就是立刻去死。但的确能看到古希伯来人就有对于生而感受到的痛苦。仿佛真的像是在诉说:那降生下来的婴儿,残留着圆满的回忆,便放声啼哭,诅咒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而我们都得以见到,那永恒的湮灭,是不可逆转的死。而万物的融合,则是我们灵魂的思念,渴慕那段未出生前,和神交融的奇妙存在。

     这种死亡瞬间的回归,对应的正是一种远古的欣喜。人拖着负罪的躯壳,离开了真神的怀抱,被放逐到无常的世界。所以渴求回归碧蓝的、永恒的天空,是神的子民共同的心愿:“我必在义中见你的面。我醒了的时候,得见你(神)的形像,就心满意足了”(《诗篇》 17:15)。


我最初也是最后的,「解脱的101种方法」

    最后说一个梗。本文之前发表在别的网站上过,有一个朋友指出“国外喜欢把那些简单科普的小知识称之为101,例如科学知识101啥的”。这里的101的确有科普自杀的意味,让大家用一种全新的角度认识「自杀」这个异常的现象。

2 条评论 3 转发
评论
你还未登录哦~
评论
{{reply.createAt}}
{{reply.replyContent}}
{{reply.createTime}} 回复
{{subNode.createAt}}
回复 @{{subNode.targetName}}: {{subNode.replyContent}}
{{subNode.createTime}} 回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