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用galgame讨论命运、哲学和死亡

  最近在看《Steins;Gate》的一些感评,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

  非要形容的话,大概就是「啊,原来故事还能这样写?」



    那个年代的galgame作品,很难不提到《Fate/Stay Night》《Ever17》《装甲恶鬼村正》《寒蝉鸣泣之时》《沙耶之歌》这些至今仍有文化残响的名字。

    不论偏好幻想、悬疑还是纯爱,猎奇或禁忌,它们套着恋爱游戏的壳,但说的却是远比恋爱更深刻的命题。


 

    现在想想,Galgame就像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很多作品其实完全可以脱离「恋爱+美少女」的框架自成一派,但又必须遵循「Galgame语法」,即可攻略角色、分支选项与结局触发点……否则可能就没人愿意听你讲故事。



    于是,哪怕讲末世哲学、机械义体、时间跳跃、量子不确定性,也得把故事包裹进一个个女孩的身影里。

    在虚拟恋爱中,把哲学说出来,把死亡叙述完,把世界毁灭再修复,无限炼j后再纯爱。

    听起来有点可笑,但真的很佩服这样的剧作家欸。

    他们在这个文体里打磨、缠绕、解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艺类型:用情感去包裹深度的文本。



    如果说今天的废萌是一种商业趋利的提纯,那么那时的Galgame仍有一种「文学性」,比如:异世界穿越、社会崩坏、吸血鬼、时间悖论、甚至是打破第四面墙、爬出屏幕与你对话——

    有些作品甚至开始意识到「Galgame」这个框架本身就能被解构,于是把玩家意识拉进来,把游戏边界撕开,说:「我知道你在玩游戏,但我不只是游戏。」

    让人一边玩一边起鸡皮疙瘩。



    当然,这也注定只是小众的圈子。

    比起手机游戏、短视频或3A叙事,Galgame的慢热+低效能显得格格不入。

    很多时候让我耐心去读几千行对白,常常也是坐在椅子上睡着的。

    并非我不喜欢galgame了,而是心态转变了。


 

   如今还能看到有人在坚持文字游戏的创作,比如我很喜欢的打越钢太郎,像是《Ever17》《百日战纪》《AI:梦境档案》这些。

    虽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Galgame了,但「那种感觉」还是在的。

    我喜欢的,不是Galgame本身,而是能用Galgame来认真讲好故事。

    我喜欢的,是为了一个故事,能忍受蚊虫的叮咬与炙热的气氛的自己。

    怀念的,是那些故事曾给了我不属于自己的命运。



比起现在的学习、阅读与思考,我早就因碎片化而浮躁,很难再进入那种深度的、温柔的理解中。

毕竟现实生活,总是容易成型,我到了40多岁一定会渐渐接受很多不合理的命运。

那么那个时候,是否还会有一款galgame能够唤醒我燥热的幻想呢?

我不知道。

4 条评论 7 转发
评论
你还未登录哦~
评论
{{reply.createAt}}
{{reply.replyContent}}
{{reply.createTime}} 回复
{{subNode.createAt}}
回复 @{{subNode.targetName}}: {{subNode.replyContent}}
{{subNode.createTime}} 回复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