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学谈中日纯爱,兰斯都会落泪的爱情杂谈~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忽来想法,向同事问了一个问题:
身患绝症的男孩,主动邀约了一位断交关系很久的女孩,你觉得他会把自己的事情告诉对方吗?
全文约1800字,阅读5分钟
我们聊了很多浪漫的想法,在我的故事里,他们曾经因为误会而分开,这次见面的话,啊他们聊了好多以前的事情,却一点也没有聊现在,直到男生死去,这个消息她也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聊到现实时,我问她,如果邀约对象是你,你会去吗?
包括我给她分享galgame的故事时,得到的回复。
emmm,怎么形容我的想法呢?
倒也不是生气,只是好奇,成年人的世界有着风险与算计,但人们又往往喜欢并向往书中的爱情。
那既然纯爱是每个人的理想形态,为什么现实却背道而驰呢?
这就引出了矛盾。
而矛盾的不仅于此,还有日本。
一方面他们产出了最极致的纯爱,一次又一次把「爱」雕琢成一种能够跨越一切的信仰,又孕育出最黑暗猎奇的内容,毫不掩饰地暴露在人们眼前。
于是我开始思考,对于矛盾的爱情,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日本的爱情叙事,尤其是在 galGame 或文学作品里,总是给人一种「决绝」的气息。很少温温吞吞或退而求其次,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生活的「真实感」,而是对于意识的纯粹追求。
这就像常常在日系影视作品里看到的,主角永远能脱离实际,凭借意志战胜死亡,完成逆天改命。但同样是逆天改命,哪吒、悟空的故事往往又不具有英雄主义色彩。
而且,似乎中国文学里很少能找到日本式的纯爱故事。
至少从故事重心来说,我认为爱情对于两国来说是网中蝶与玻璃罩。
其一是底色
我们的爱情总是裹挟着:家族、礼法、家国。
《梁祝》是父母之命,《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即使是《牡丹亭》这种「因梦生情,死而复生」的奇幻故事,其最终结局也是「夫贵妻荣」的社会框架下圆满的。
日本的作品会专门创造一个隔绝的空间,校园、夏日小镇、与世隔绝的孤岛,将爱情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像放进一个玻璃罩里,观察艺术品一样,看它最极致的状态。
一个讲究入世随俗,爱情并非两个人的亲昵。
一个讲究出世美学,爱情可以仅凭自身而存在。
其二,是意义
爱情是否伟大,往往不在于两个人爱有多深,要看它是否符合「仁义礼智信」。
像《梁祝》的故事就是对「父母之命」的对抗,而最后化蝶的结局,你觉得它打破了世俗秩序吗?包括前面提到的哪吒闹海与猴子天宫,最终都是一种诗意的妥协吧。
日本的爱情往往由诚(まこと)来判定。
指的是内心的纯粹、真实、毫无杂念这种,只要这份心意是纯粹的,哪怕走得极致了,哪怕肉身被消灭了,也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我之前想过一个地狱故事,商鞅在教科书里是一场人亡政息,如果放在日本叙事里,则能上演一出五等分的新娘,每位新娘带着严、法、信、术、情的意志,找到新的载体存在下去。
当然这个是很地狱的,但放在日系语境里又好像合理了起来,至少在它们看来,秩序是可以被打破的。
其三,是结局
在故事的终点,爱情叙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日本欣赏毁灭,如同樱花,在满开时凋落才是最极致的美,物哀美学使得毁灭成为美的终点。
像《情书》中,博子对未婚夫的追忆,少女藤井树对未曾察觉的暗恋的发现,《花束般的恋爱》里男女的分开仅仅是自然流逝的凋零。
遗憾本身就可以是有意义且完整的结局。
而我们本能的排斥无意义、纯粹的毁灭,追求大团圆与包饺子。
即便有「哀」感,更多的也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悲剧不停留于遗憾,遗憾之后往往是哀而不伤,最终归于顺势而为。
文章写到这里,却总感觉给人一种我们的爱情就是「保守与妥协」,这显然是不完整的。
并非是我们「缺少理想主义」,理想主义之间也有不同的方向。
我们的爱情被嵌进家族、社会、血脉延续之中,现代的催婚、生育,本质上也是服从于家族和社会的延续。
于是浪漫的爱情落入人际社会中,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网中蝶。
相对的,日本资源匮乏,生存环境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催生了他们对当下、瞬间极致状态的执着。既然未来不可控,那么将眼前的「此刻」活到极致。
而儒家的长久、道家的顺势、佛家的因缘,共同把我们的爱情纳入一条更漫长的时间河。它的浪漫不在于孤绝,而是被安放在血脉延续、天地流转、因缘往复的秩序里。
也许爱情总有这样的两种走向,至少两种。
如果落在了网中,便成了命运织就的罗网,再怎么扑打,也逃不脱天地的掌心。若是安在了玻璃罩里,再怎么晶莹剔透,也终究在真空里慢慢枯萎,给人留一眼干净的摆设。
蝶影与花影,终究只是两种命,落在谁的心上,便成了谁的故事。
你会愿意成为网中蝶还是玻璃罩呢?
